贾康 :人民币国际化,首先要解决制度供给的龙头问题
7月24日,2016国际货币论坛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与交通银行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协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论坛由开幕式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发布会与四个平行论坛组成。
在平行论坛III上,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发表了“供给侧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的主题演讲。贾康着重分析了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的五句话,“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贾康指出,国际化的轨道上首先要抓住的还是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问题,而制度供给是龙头的问题。他进而指出当下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并没有进入可兑换,并分析了其利弊。贾康认为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路途坎坷,但是大方向是肯定的。
以下为贾康的演讲实录:
我先回应一下房地产税,成都G20楼部长的想法,多少年前就是这样说的,每一轮的题目不断重复着大家对于这个事情的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在关注它的同时,很多人在这个方面是不认同的。怎么样把不认同按照走向共同,并且按照现代化要求推到立法过程当中,并形成最大的公共约束力,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考验。我的观点,不仅仅是三中全会,我20年前就是这个观点,一直坚持下来就是这个观点,中国走向现代国家,建设现代社会不可能没有现代税制,可操作切入点,就是一个房地产税,一个个人所得税。你没有官员的财产报告之前,对群众要求什么呢?大家报告自己的财产,接受遗产税的调整,可操作的事情是很清楚的,但怎么加快立法,这个就是整个社会面临的考验。
这个分论坛的主题是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想结合着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面的一段话,谈谈我的理解,这段话第一次相对体系化的论述了供给侧改革在决策层基本的认识。共五句话。
第一,适度扩大总需求同时,解决了什么问题?现在决策层称之为战略方针,并不否定总需求的意义和作用,也并不否定继续完善需求管理的必要,延续地就是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工作方针。但是,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着力强调的方面,就是总书记说的矛盾的主要方面。现在就是在供给侧,将理论与调控经验总结在一起去突破过去需求管理的局限性,也需要对整个经济学主流的已有成果做系统化反思和创新,这个是着力加强的两句话中的第一句。
第二句话就是要落到改革上,这表明什么呢?就是现在强调的这样一个战略方针,并不是一个全新东西。邓小平当年确定改革开放大政方针配合着三步走现代化战略这个轨道上,要承前启后解决有效制度供给的问题。这是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要变革,在生产关系自我革命之下,中国如果没有改革,就不会有出路,因此必须深化改革,要啃硬骨头,要攻坚克难。怎么样把硬骨头啃下来,并且落在改革上,就是标上供给侧与结构性,这个是符合学理的。有的批评意见说什么呢?在表述上使得民间有陌生感,不通俗等等。可以不可以不用这种经济学术语呢?这个在学理上是严谨的,供给侧与结构性改革实际上就是解决制度供给的问题。这不是拒绝人类文明所有的积极成果,而是与经济学已有值得肯定成果去对接,最后肯定是要结合在一起的。但是,中国必须解决自己的问题,无非就是什么?制度供给上面来说直接关联的就是利益分配格局的问题,制度结构的问题,这个就是总书记说的,冲破利益固化藩篱的挑战性考验。
第二句话中国要搞供给侧改革,不是所谓要搞新计划经济,但是实际生活当中很多朋友担心政府如此强势,强调供给侧,是不是搞成新计划经济。按照十八大以来所有的中央权威文件的思路,深化改革这么多要求,显然不是要搞新计划经济,从权威中央文件上面可以看出来。从正面来说,要在市场化道路上的继往开来。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的一个好概念,很有可能会发生扭曲,我们供给侧研究的方向,也是我们整个实行现代化的龙头,一定要抓住主脉络不放。我们现在也是在不断的发出声音,这个一定要理性管理,供给管理非常容易出差错。振振有辞的逻辑之下,对于知识分子加强管理,并落实到所有的细节,从决策层表述来说,绝对推不出搞新计划经济这个意思。
第三句,就是整个供给体系怎么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个是社会工程概念。全面考虑和长远考虑一定要连通,这个里面又隐含着我们在借鉴美国经济学和美国供给学派主张等等这些积极因素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套用这些经济学派的主张。学术上来评价,这是没有体系化的一个有贡献的供给学派的分析和政策主张,而我们是有一个全面、长远、宏大,完整架构的命题和概念的。我们作为学者不可以否定这个里面有着一些必要的借鉴和关联,它的新自由主义的取向不可以说没有启发,现在在市场资源配置当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跟这个启发方向是否一致?后面政府要更好的发挥作用,不可以简单的延用完全竞争的经济学假设,必须回到非完全竞争这样一个现实途径里面来寻求创新和突破。这是个更加复杂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自己的这个供给侧系统工程框架的时候,要把所有学派积极因素都做吸收,然后形成我们自己的一条主线。
第四句话,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那么问题的导向是什么?首先,这关系着怎么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也是延续着胡锦涛总书记期间的政策,非常正确的和简洁的将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升华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硬道理”的科学发展观表述上,继续延续着可持续发展的哲理和思路。在问题导向之下来解决问题,我们显然已经遇到了一系列不可持续的矛盾累积和隐患叠加的威胁带来的压力。要化解这样的严峻局面,现在在可持续性上的新意识,直接把动力这个概念标了上去了,解决的是什么?经济可持续必须对冲下行压力,形成一个中高速的升级版的,质量有所提升的一个发展平台。这个动力体系一定要转型升级,这涉及到供给侧的五大要素组合里面该怎么样推陈出新的问题,整个转型升级是在总书记说这个话以前,刘鹤主任在长三角,珠三角调研市场的时候已经把话说出去了。我们也是认为,这个分析是跟学理层面创新结合一起的。整个动力体系从需求侧的三架马车形成完整认知和把握,与这方面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学者贡献力量的一个视角。
最后,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三步走就是改变我们落后的状态,必须要有超常规发展,经过三步走才可以赶超。后来就是伟大民族复兴,前面实现了以后,现在虽然总量大,人均指标还是远远甩在了第二阵营后面。人均GDP现在处于第80位上下,这个要达到什么?就是很艺术的表述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是排在前面的后面,第20、30位的水平上。经过几十年发展,把硬实力配上软实力提高,就是让中国综合实力占到世界前面,第一,就是寻求和平发展,第二,是和其他经济体一起发展。
回到此次论坛的主题“人民币国际化”,我翻了一下提供的会议研究报告,这个里面有很多丰富的内容和值得探讨的视角。谈一个视角,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被讨论很多年,我个人感觉,它在国际化的轨道上首先要抓住的还是中国经济社会必须完成的转型,这个制度供给是龙头的问题,制度创新作为第一动力里面的关键因素,带出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互联网时代,信息革命时代,合在一起来支撑中国现代化过程当中,有可能把主观人民币国际化意愿变成客观现实。现在看来,这些年中国一路发展下来的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也已经有一些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第一步应该体现为周边国家和地区,人民币的可接受程度明显提高,这个叫做什么呢?周边的进展,周边化之后还要区域化。这个是直接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比如中日韩是主要的三个经济体,那么三方有没有找到一点基本共识呢?第三就是真正国际化,按两步三步走,现在观察,我们在周边化这个方面已经有进一步巩固,比如俄罗斯作为我们的近邻经济体,都接受了人民币。实际生活里面,人民币国际化继续巩固还跟中国改革发展有一些联系。但是,已经在基础上越来越有信心了,其中最重要的进展,就是去年我们人民币“入篮”了,就开始有了世界上“硬通货”这样一个初步地位。但是,我个人认为,最根本的就是形成人民币国际化一个关键的节点,就是有充分的必备条件,真正走到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具体技术细节上,很多专家分析了各种各样的因素。中国现在还存在明显的一段差距,这样一个资本现在项下并没有进入可兑换状态,那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就是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金融危机两次大冲击之下,中国在这个当中的防火墙确实起到了提升我们的安全度的作用。有这个防火墙,当年他们在香港就没有办法按照那样一个套路对大陆人民币发动进攻。我们防火墙上面有很大的作用,防火墙有一个是活的,就是港币,冲击港币就可以接着冲击人民币,所以,那个时候中央政府非常明确表态。到了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以前,我们这个方面得到了好处,就稳当的多。
现在官方逐渐意识到资本项下开放的条件已经逐渐成熟了,但是有些学者在这个方面提出不同的声音,对资本项下开放持反对的立场,这也是有原因的,所以中国现在在资本项下可兑换方面更加审慎,我们各种各样的实际抗风险能力确实不够格,我想说什么呢?我们一定要解决啃硬骨头的问题,某种意义上还得考虑承担风险,那么人民币要真正实现国际化,资本项下可兑换这个方面,是要做出的决定性步骤。如果没有这个步骤,人民币不可能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硬通货。你必须让世界上所有投资者愿意用人民币投资,这个形式上看起来就是,我在投资人民币,在资本项下想拿就拿,想买进就买进,想卖就卖。如果受管制,称不上是硬通货。
投资对象会考虑中国的发展,全球资产配置,以及权衡利弊后,做出选择是否持有人民币。人民币除了结算作用,还有一定条件下的可能避险作用,这个就是达到人民币国际化实际的意图,但是这个路还是充满坎坷,不能给出什么前瞻性预测,近期国际化进程有些受挫,但是大方向是需要继续肯定的。我们还要积极地总结,从去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这些经验教训,积极地考虑在审慎同时,大的方向认定人民币必须通过制度供给这个概念下的改革,提供它走向可兑换的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包括我们整个市场建设,专业人才培养,防范风险预案,这些方面怎么样具体做好,结合在一起,这个是一个小系统工程。这个小系统工程是属于整个全局和长远结构性改革的供给体系质量提高的工程之内的。这个观察说出来,请各位观察指正。
吴清履新上交所后首度露面,称资本市场应在人民币国际化中发挥更大作用(附视频)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出任IMI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埃德蒙、陈云贤、汉克、李若谷、李扬、马德伦、任志刚、苏宁、王兆星、吴清、夏斌、亚辛·安瓦尔等12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47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IMI所长、联席所长、执行所长分别为张杰、曹彤、贲圣林,向松祚、涂永红、宋科任副所长。
自2012年起,研究所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研究所已形成“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定期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主要学术产品包括IMI大金融书系、《国际货币评论》(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动态》(周刊)、《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日刊)等。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